艺术人物 | 康海涛 图像泛滥时代的“微凉”诗学
这种“微凉”并非物理性的温度变化,而是一种知觉的隐喻:它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,如同夜色中光斑的颤动,既依附于物象,又挣脱物象的束缚。康海涛的绘画行动如同失却了乌托邦精神的一座座孤岛上的守夜人——他以积墨般的层层叠加,在丙烯与纸板的摩擦中建构一种低语式的史诗:树
这种“微凉”并非物理性的温度变化,而是一种知觉的隐喻:它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,如同夜色中光斑的颤动,既依附于物象,又挣脱物象的束缚。康海涛的绘画行动如同失却了乌托邦精神的一座座孤岛上的守夜人——他以积墨般的层层叠加,在丙烯与纸板的摩擦中建构一种低语式的史诗:树
“竹深林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。”——宋人杨万里的诗,并非为了单纯描写一刻夏夜令人心旷神怡的凉意,而是在提示一种更为隐微的存在:它不依赖空气的流动,却能被肌肤感知,能使心绪波动。正是这种由不可见之物引发的感受,构成了康海涛绘画的独特气息。他的夜景绘画常常拒绝